第17章(2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3798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①彭浪矾:在江西彭泽县的长江边。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小孤即小孤山,与彭浪矶相对。

②烟尘:指战争。

③这句指傍晚时碧山相对,汀洲冷落无人。

④愁损:愁坏。去国:离开了京师。

【简说】

上片自比旅雁孤云,在战乱中作客江南,遥望沦陷敌手的中原,不禁泪落如雨。下片描绘江南山水,满目秋意,使离乡去国的客子特别难受。

卜算子

旅雁向南飞①,风雨群初失②。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③。鸥鹭苦难亲④,矰缴忧相逼⑤。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⑥。

【注释】

①旅雁:旅途中的雁。雁在春季向北飞、秋季向南飞,是经常在旅途中的候鸟。

②这句是说在暴风雨中与雁群相离失。

③寒汀(tīnɡ听):冷僻的水边。

④这句是说由于鸥鹭难于接近而感到为难。

⑤矰(zēnɡ增)缴(zhuó浊):猎取飞鸟的射具。赠:用丝绳系住的短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句说旅雁忧虑被人捕获。

⑥两句:写旅雁失群以后的苦痛。下片以旅雁暗喻自己南来以后孤危困难的处境。

【简说】

唐代白居易亦有《旅雁》诗,是写旅雁的不幸遭遇:“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江童持网捕将去,手携入市生卖之。”且由此引起身世感喟:“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可说是借雁自伤。

在这首词里,作者以旅雁自喻。旅雁在风雨交加时失群掉队,由于饥渴劳瘁而被迫降落在汀洲之上。它被鸥鹭疏远,又怕遭到捕捉。在茫茫的云海中哀鸣不已而找不到归宿。这里所写的旅雁实际上是作者本身流离迁徒、历尽艰辛的写照。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①。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②。几时收③。试倩④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①这两句写自己在金陵城的西楼上纵目远眺秋天的景色。

②簪缨: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用来把帽子固着在头上。这里的簪缨借指官僚、贵族。这两句是说靖康之难后,中原乱离,贵族士大夫们都奔亡逃难。

③收:收复。这句说几时能收复中原失地。

④倩(qiàn欠):请求。

【简说】

这首小词气魄极大,寄慨很深。“万里”两句,写夕阳西沉、大江奔流的壮阔气势,较之杜甫的“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不见逊色。“试倩”两句,与李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手法很相似。他要托悲风向中原父老传达自己的忧国之泪,这是何等沉痛的语言。

柳枝

江南岸,柳枝①;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重,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②,几时归?柳枝。

【注释】

①柳枝:歌唱时的和声,没有实际意义。

②长安:这里借指宋都汴京、百事违:事事不如意。一说妻子在家百事不顺心。

【简说】

这是一首民歌风格的词。词中“柳枝”是歌唱时的和声,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这首词中,它是一种符号,翻腾起我国古诗文的积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春风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引

发出了读者的种种情思:失意、感伤、离别、相思。六个“柳枝”穿插在词中,补出了未言之言,填足了不情之情,给全词增加了感人的力量和和谐的韵律。上片写离别,“江南岸”、“江北岸”,路途迢远;折柳送行人,更添几分缠绵。下片写盼归:“酒一杯”、“泪双垂”、“几时归”,借酒浇愁,愁更愁,唯盼亲人早日归,宁愿此去长安百事违。整首词写妇女送别亲人、切盼早归的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妇女们重视爱情、蔑视富贵官职的态度。用语简练却掷地有声。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仿民歌作品。窃杯女子一首

窃杯女子,宋代一民间女子,生平事亦不详。

鹧鸪天①

月满蓬壶灿烂灯②,与郎携手至端门。③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④,窃取金杯作照凭。

【注释】

①这首词的来历:《宣和遗事》载,宋徽宗宣和年间,适逢元宵佳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皇帝特准京师官宦之家的女子进宫观灯,并各赐御酒一杯,不料一女子饮酒之后将一御制金杯装在怀中,被宫中卫士发现,押到皇帝面前听候发落。这女子也不辩白,只索笔墨挥笔写下了这首《鹧鸪天》。徽宗读罢此词,将金杯赏给她,并派卫士送她回家。

②蓬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③端门:宫廷的正门。

④翁姑:指公婆。

【简说】

这首词写得活泼、清新,颇有谑趣。常以词林逸事流传。上片写上元观灯盛景及家人离散的原因。“月满蓬壶灿烂灯”概括了灯会华丽辉煌之盛。“贪看”、不觉”句,天真率直地写出了与丈夫因观灯而走散的事实。下片写窃杯的原因。天快亮了,皇恩赐酒,“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一个难得出门,贪看热闹,又恐公婆斥责的聪明少妇跃然纸上。这首词语言朴素通俗,近于口语。但因内容与措词的巧妙,使得它免于俚俗之讥,得以久传。这正谓“经意而不经意”,“不经意而经意”之作了。无怪乎徽宗皇帝看了此词,不仅没有责罚她,反而将金杯送给了她,并派卫士送她回家呢。赵桓(一首)

赵桓(1100——1156),即宋钦宗,北宋皇帝,徽宗之子。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进犯中原,赵桓接受父亲徽宗的**,改元靖康,在位一年零四个月。靖康二年(1127)金兵再度南下,攻破汴京,赵桓与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遣,被金人押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后死于是地。

眼儿媚

宸传四百旧京华①,仁孝自名家。一旦奸邪,倾天坼地③,忍听琶③。如今塞外多离索④,迤逦远胡沙⑤。家邦万里,伶仃父子⑥,向晓霜花。

【注释】

①宸传四百:指皇家四百口子孙。宸,屋霤,指帝王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②倾天坼地:天翻地裂惧,开裂。

③:弹奏。

④离索:离群索居。

⑤迤逦:曲折连绵。

⑥伶仃:孤独,无依靠。

【简说】

关于这首词,有这样的记载:徽、钦二帝被俘北狩途中,同行的只有郑皇后(徽宗之妻、钦宗之母)。三人一日步行五、六十里,在严寒的冬天仍穿着单薄的衣衫,几次死而复生,被折磨得黑瘦如鬼,一日晚间,三人露宿在树林中,一旁监护的金兵吹起羌笛,其声呜咽悲凉。徽宗赵佶辗转难眠,触景生情,作《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并当即念与赵桓听,还让赵桓和作一首,于是赵桓写下了这首《眼儿媚》。读后,父子二人和郑皇后相对大哭一场。

词的上片写亡国之痛,对奸佞误国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对家亡国破流露出深深的痛惜。下片则极写孤独之苦,用“离索”、“伶仃”表现父子二人孤独无依,切盼援救的迫切心情。纵观全词,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的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不能不产生深切的同情。周紫芝(二首)

周紫芝,宇少隐,宣城(今安徽县名)人,生卒年不详。高宗绍兴十七年为枢密院编修官。自号竹坡居士。有《竹坡诗话》。

鹧鸪天

一点残红①欲尽时。乍凉②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③,叶叶声声是别离。调④宝瑟,拨金猊⑤。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⑥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残红:指将熄灭的灯焰。

②乍凉:天气骤然凉下来。

③三更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④调:抚弄乐器。

⑤金猊(ní尼):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是指拨去炉灰。

⑥西楼:作者住处。

【简说

毛晋说:“紫芝尝评王次卿诗云:‘如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在其中’。其词约略似之。”从本词来看,先是写秋夜卧听三更梧桐雨,叶叶声声都象在诉述离情。继而回想当时对坐调瑟、同唱小词的柔情密意,末两句写风雨之夜、垂泪忆当年的感慨,则显得心潮汹涌,愁思难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