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月花似锦"都是这莺梭织成的。但诗人撇开这一层
意思,借下句以见意。反而直接赞叹说:洛阳三月花象锦绣
一般,不知这莺梭费了好多工夫才织得这般好啊!
古人有"燕剪裁春"之说,可对以"莺梭织锦"。此二
语,巧思奇想,都成妙句。
春暮游小园
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①
开到荼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②
【注释】
①褪(tuì退)残妆:指梅花脱落、凋谢。海棠:
春末夏初开花。这两句说,自从梅花纷纷凋谢后,海棠接着又开
了娇嫩鲜红的花儿。②丝丝:形容新生长的树枝细长似铁
丝一样。夭(yāo腰)
:草木幼小貌。棘:酸枣树,初夏开黄绿色小花。莓(méi
梅):青苔。这两句说,荼开花后,整个春天的花事到此便结束
了,这时候酸枣树的新枝便越过长满青苔的围墙,露出园外来。
【解说】
王淇,字绿漪,宋代人。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诗。作者通过写梅花、
海棠、荼这三种季节性的花的开放和凋谢,以及枣树嫩枝
抽高的情景,说明节令已是暮春时候了。诗的末句说"出莓
墙",点明了这些花树都是种植在小花园中的。全诗紧扣诗
题,运笔自然有力。
暮春即事①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②
闲坐窗前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③
【注释】
①即事:当前的事物。这里指以眼前事物为题材而
写的诗。②瓦雀:即麻雀。砚池:写毛笔字用的墨砚池。这两
句说,屋檐上双双对对的麻雀,有的竟然落到书桌上,自由自在地跳走
着。那杨树的点点花絮,随风满天飞舞,有时也飘落在砚池里。③
周易:书名,又叫《易经》,分上、下两篇。这两句说,由于我静
心地坐在窗前看《周易》,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多久了。
【解说】
叶采,号平岩,宋代邵武人,宝庆初年为秘书监。
这诗是作者写他在窗前埋头读书,由于看到瓦
雀落到书桌上,杨树的花絮飞飘到砚池里,才忽然发现春天
已经过去了。全诗语言清新,构思也新颖有致。诗人不是直
接写自己如何刻苦用功,而是通过忽然发现眼前景物的变
化,来衬托自己是怎样专心致志地读书的。
登山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解说】
李涉,号清溪子,唐代太和年间为太常博士,洛阳人。按
《府诗纪事》引此诗为《题鹤林僧室》,又"太常博士"为
“太学博士","清溪子"为"浴谿子",未知何种说法为
是。涉颇有诗名,曾过九江至皖江遇盗,盗问何人,从者
答:博士也。盗者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
名,愿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春雨萧萧江上林,绿林豪
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首诗前两句,写无聊到了极点,整天都是没情没绪
的,神思恍忽,昏沉得好象喝醉了酒,又似乎在做梦,听说春
天都快完了才勉强去游览一下。一"强"字画出了仍是没精
打采的昏昏情态。好在在竹林丛里遇到僧人与之谈话,才有
了点精神。本来他是闲得无聊到了极点的,但尘世扰攘,名
利缚身,心劳日拙,虽四体不勤,而利禄萦怀,得与高僧共
话,顿觉心地光明,
进入了清净寂寞的禅家境界,所以才觉
得"闲",这是身心俱闲,是有所觉悟的闲。
“又得浮生半日闲"一语,颇为人所称诵。忙里偷闲乃
觉闲之可贵,道出了人们所难于述说的心情,而全诗精神也
全在此一句,而此句之妙又在以此句反衬首二句之假闲,从
首尾正反映衬中,抒发巧者劳而智者拙,无贪欲者悠然自得
的思想。
蚕妇吟①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②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③
【注释】
①吟(yín银):歌或唱的意思。②子规:即
杜鹃鸟。啼彻:拚命地啼。稠(chóu仇):多、密这两句
说,杜鹃啼到四更的时候,蚕妇担心蚕多叶少,蚕儿挨饿,起来看筐
里的蚕。③不信:简直不能令人相信的意思。杨柳月:挂在
柳梢头的残月。玉人:指美貌如玉的女子,古时常用花和玉形容
女人的美丽。这两句说,真叫人难以相信,残月挂于楼头的柳梢,已
是天快亮的时候了,那侍候阔人唱歌跳舞的美人还没有回去呢。
【解说】
这诗通过写两种妇女的不同生活,来控诉封建
制度的不合理。一是养蚕妇女四更起来喂蚕的劳苦生活,一
是彻夜为达官贵人取乐而歌唱的歌女生涯。全诗有力地揭露
了在封建社会里,贫富两个阶级的人们过着截然
不同的生活。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①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②无才思③,惟解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百般:千方百计(尽一切力量)。
②榆荚:榆树结的荚,形状象古钱币,又叫"榆钱"。
③才思(读去声sì):才情(能干)。
④惟解:只晓得。
【解说】
诗的构思采用"拟人"手法,也不过一般设想罢了,但
妙处在于拟人而又浑厚含蓄,这是诗人的独到处。
春天要去了。草木似乎也象人一样,为了不辜负这春天的
大好时光,趁此暮春天气也要大显身手。因此"百般红紫斗
芳菲",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争芳斗艳,显示自己的才
华。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也知爱惜春光,但只能漫天作雪
飞。诗意并不止此。杨花榆荚的能力,虽然只限于漫天雪
飞。但毕竟也在"斗芳菲"中尽了他们的能力,并没白白地
虚度年华。说到这里,诗人"及时努力,各尽其才"的意思
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后二句容易误解为鄙视杨花榆荚,而不
知贬中有褒。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①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②
【注释】
①准拟:料想、满想。依然:仍旧。枉却
:辜负、白费。这两句说,料想今年春天会很赏心快乐,一定
能够尽情地欣赏美丽景色,谁知仍然辜负了东风送来的美意。②这两句说,每年春天老是不能观赏盛开的鲜花,因为不是愁闷不快就是病魔缠身。
【解说】
杨万里,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宋代人。
这是一首伤春诗。诗中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
候,便预料这一春的"乐事"一定很浓,可是仍然因为"愁"
和"病"的缠绕而落空了。首句希望今年春天会给自己无限
快乐,它为下面三句张本,接着第二句把笔锋一转,"枉
却"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愿望落空的心情,三、四两句顺笔一
点,扣紧题旨作结。诗中句句环扣,伤春情怀,跃然纸上。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①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②东风唤不回。
【注释】
①小檐:檐,屋檐;小檐,指彩绘精致的屋檐,即画
檐之意。
②不信:不相信,表示坚强信念。
【解说】
王令,字逢原,宋代人,才二十八岁就死了。
这首诗前两句写"春"字;后两句写"送"字。”三
月"暮春,是送春之日,残花落的多开的少,已是"绿肥红
瘦"时;小檐乳燕欲飞,哺喂雏燕来往频繁,这些是送春时
的景况。春是该送了,而送春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以送为送
的,有以留为送的。子规就是以留春为送春的。您听,夜半
了,她还不住地啼呀啼的,血泪已啼出来了,她还是不住地啼
呀啼的,她认为春天是可以留得住的,只要真心地热情地挽
留,春天就一定留得住,就是去了也可以唤得回来的,所以
“不信东风唤不回",表现了她对春天的热爱和坚强的信
心。
此诗也可以解为:虽然她"不信东风唤不回",但东风
毕竟是唤不回的,可见违反客观规律办事,总是"心劳而日
拙"的。
这首诗也是拟人手法,新颖,不落套。
三月晦日送春①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②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③
【注释】
①晦:旧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三月三十日:是
春季的最后一天,故诗题叫《送春》。风光:风景、春色。苦
吟:作者与孟郊同称为"苦吟诗人"。这两句说,今天已是春天的
最后一天,大好春光就要和我这个"苦吟"的诗人分别了。③君:
指春光。这两句说,我今晚陪你(春光)不睡觉,因为晓钟未响还算
是春天呀!
【解说】
贾岛,字浪(一作阆)仙,初为僧,名无本,唐代范阳人。唐文宗时做过长江县主薄,人称贾长江。他擅长五律,是很得韩愈赏识的诗人。贾岛的诗,风格
清淡,很少用典,不喜欢用华丽的词藻,但很注意字词的锤炼。
这是作者在春季最后一天写的一首诗。它是说三
月三十日春已尽,无法挽留,只好以苦吟痛饮来送春归去。
全诗内容贫乏,诗味平淡,缺乏感人的力量。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①雨乍睛,
南山②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③向日倾。
【注释】
①清和:四月为清和月,天气晴明,寒暖适度。
②南山:一般指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③葵花:葵花有向太阳的特性,故此诗取以比喻臣下
对君主的忠心。
【解说】
司马光,字君实,宋神宗、哲宗时作宰相,封温国公,谥
文正。反对新法,未作宰相时隐居洛阳,修《资治通鉴》,
自许"生平所为皆可对人言"。其题赵庵舍人有句云"清茶
淡话难逢友,浊酒狂歌易得朋",也算千古之铭言。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时节,初夏雨后初晴,则云消烟散,
晴空碧澄澄。次句以"南山"点"客中"二字。在久雨新晴
之际,阴霾净扫,夏阳映红,气象更新,故当窗的终南山转
而明朗。这二句明是写景,暗喻罢除"新法"以后,如雨之乍
晴,朝廷恢复旧政态度明确,使人耳目一新。后二句是祝愿
也是对当时的****的态度。宋神宗任王安石行新法,本
是切中时弊的正确措施,但当时保守势力如司马光、苏轼等
极力反对,以致后来形成党派之争,势如水火。这里的柳絮
就是比喻主张行"新法"的人,葵花就是歌颂恢复旧政的人。
其实这些人在品德上绝大多数是正派的,只是政治观点不
同,互相攻讦。但两派人物各自维护各自的观点,都有真挚
的感情。你看:再也没有柳絮这种轻薄的小人趁机弄权了
(因为南山转分明了);而且,尽是忠心耿耿地象葵花向太
阳一样效忠于赵宋王朝的人,一片升平景象。在作者看来,
这就是"君子道长,小人道销"的好兆头。但我们今天却不
能受作者观点的愚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