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北斗第五星;瑶光,北斗第七星。彼此衔接,所谓鸱龟曳
衔也。疑鲧筑长堤以障水,绵亘蜿蜒,乃取法天象,故曰何
听,未知然否。”另一说,这是指鲧治水时,鸱、龟相助的事。
汤炳正《楚辞今注》认为"鸱"是"鸱鸺","衔"即"口衔",
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有一鸱鸺立龟背,而龟正从水中
爬向高处。此或即神话中鲧治水时有鸱、龟相助之事。《拾遗
记》: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
后。殆亦与此事有关。”
“鲧何"句;何:为什么。听:听从,采纳,这句是说,鲧
为什么就采纳其法(或听从其事)?一说"听"当读为"圣",
即"鲧何圣焉",意思是鲧有何圣德。使得鸱龟之类或曳或衔
来帮助他治水(见姜亮夫《屈原赋校注》)。
“顺欲"句;顺:顺从,依顺。欲:愿望,心愿。”顺欲",
依顺众人的愿望。一说指顺着鲧的心愿。成功:指治水成功。
“帝何"句;帝:王逸《章句》认为指尧,朱熹《集注》认
为指舜。另外有人认为是指天帝。这里似当指尧,刑:加刑,
治罪。以上两句。王逸《章句》说:“言鲧设能顺众人之欲而
成其功,尧当何为刑戮之乎?”
“永遏"句;永:永久,长期。遏(è):幽闭,拘禁。羽
山:神话中的地名,传说在今山东省蓬莱市东南。
“夫何"句;夫:发语词。三年:或以为非确指三年,而是
泛指多年。施:当读为"弛",释放。据《礼记·祭法》"鲧障
鸿水而死",孔颖达《疏》引郑玄云:“鲧非诛死。鲧放居东
裔,至死不得反于朝。”此或即"永遏在羽山"之意,所以王
逸《章句》说:“言尧长放鲧于羽山,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
舍其罪也。”可能是鲧先被尧拘禁于羽山三年,后来才被杀死。
一说,"施"指行刑、刑杀。朱熹《集注》:“施,谓刑杀之也。
《左传》曰,乃施刑侯。此问鲧功不成,何但囚之羽山,而不
施以刑乎?”
“伯禹"句;伯禹:即夏禹,传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禹称
帝前尧曾封他为夏伯,故称"伯禹"。腹鲧:传说禹是从鲧的
腹中生出来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归藏·启筮
篇》云:“鲧殛死,三岁不腐;副(剖)之以吴刀,是用出
禹。”
“夫何"句;何以:怎么。变化:指禹从鲧的腹中孕育、化
生出来这件事。这句说,禹是怎样从鲧的肚子里化生出来的
呢?一说,鲧很愚狠,禹却很圣德,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见王逸《章句》、朱熹《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等)?另一说,鲧用筑堤的办法治水。禹用疏
导的办法治水,何以有这样的变化呢(见林云铭《楚辞灯》
等)?
“纂就"句;纂:继续。就:完成。绪:事业。”前绪",前
人的事业,即鲧治水之事。
“遂成"句;遂:终于。成:完成。考:对已死的父亲的称
呼。功:亦指事业、功业。”考功",指禹的父亲鲧的治水事
业。
“何续"句;何:为何。续初继业:继承初业,即继续鲧未
竟的事业。
“而厥"句;厥:其。谋:此指方法。”厥谋不同",谓其父
子两人的治水方法不同。朱熹《集注》云:“鲧禹治水之不同,
事见《洪范》。盖鲧不顺五行之性,筑堤以障润下之水,故无
成。禹则顺水之性,而导之使下,故有功。”
“洪泉"句;洪泉:洪水的源泉。《淮南子·地形》:“鸿水渊
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
土填洪水,是以名山。”极深:指上述所说的"九渊"之深
(深三百仞,方圆二亿三万五百五十里)。
“何以"句;填:填塞。这里是说,洪水的九个渊薮那么
深,禹
是怎样把它填塞的?相传禹用一种能自己不断生长、永
不消减的"息壤"来填塞洪水。
“地方"句;方:分别,即划分。九则:九等。据《尚书·
禹贡》及《史记·夏本纪》,禹治水后,根据土质而划定全国的
土地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九等,依其不同标准征收赋税。一说"九则"即九州。
“何以"句;坟:通"分"。王逸《章句》:“坟,分也。谓
九州之地,凡有九品,禹何以能分别之乎?”一说,"坟"指土
地肥沃,此用作动词,意为区分其肥沃程度,即鉴别土质。这
里说,禹是怎样将土地划分为九等的?
“应龙"句;应龙:古代神话中一种有翅膀的龙。或说为
“鹰龙"之借字,义同。洪兴祖《补注》曰:“《山海经》云,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
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图》云,犁丘山有应龙者,龙之
有翼也。昔蚩尤御黄帝,令应龙攻于冀州之野。女娲之时,乘
雷车,服驾应龙。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
又王夫之《楚辞通释》:“应龙。龙无角者。相传禹治水,有神
龙以尾画地成川,禹因而疏之,导河入海。”画:划。这句说,
应龙是怎样帮着禹用尾划地的?
“河海"句;意思是:河海是如何按照应龙所划的路线而流
通?历:经过,流过。一本此两句作"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营:经营。
成:成就。以上两句是问:到底鲧做了些什么?到底禹有
哪些成就?
“康回"句;康回:王逸《章句》认为是共工。汤炳正《楚
辞今注》:“康回:奸邪,此指共工。《诅楚文》谓楚怀王康
回无道,淫佚甚乱。是康回即奸邪之意。字或作奸回
(《左传·宣公三年》、《襄公二十三年》)。屈原于此以德性代人
名,与《尚书·尧典》称共工为庸违,同例。”"共工",据
《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
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冯:通"凭",满,盛。”冯怒",盛
怒。此指"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事。
“地何故"句;这里是问:共工盛怒,为什么就能使大地朝
东南倾斜?
“九州"句;九州:传说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尚
书·禹贡》载其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
州、荆州、梁州、雍州。错:通"措",设置。此句问:九州
是怎样设置的?
“川谷"句;川谷:川,河流;谷,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
道。洿(wū):深,此用为动词,指挖深。这句问:川谷是怎
样挖深的?
“东流"句;东流:指江河东流入海。溢:满溢。此谓百川
东流而大海不知满溢。
“孰知"句;孰:谁。故:缘故。王逸《章句》:“言百川东
流,不知满溢,谁有知其故也?”洪兴祖《补注》:“《列子》
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名
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
焉。《庄子》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
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东西南北:此指大地东西和南北的距离。
“其修"句;修:长。孰多:哪个为多。这里是问:大地的
东西和南北哪个更长?
“南北"句;顺:循,顺着。椭(tuǒ):狭长。”南北顺
椭",即顺着南北去看,其地形狭长。一说"顺椭"就是狭长
的意思(闻一多《天问疏证》)。一说"椭"意为椭圆。
“其衍"句;衍:余,多出。这句问:顺着南北方向看,其
地形狭长,那么南北的距离比东西长多少?一说是:东西的距
离比南北长多少?
“昆仑"句;昆仑:神话中的山名。县圃:神话中的地名,
传说在昆仑山之巅(一说在昆仑山中层)。
“其凥"句;凥:古"居"字。”其凥安在"。谓县圃座落于
何处。一说,"凥"是"
*(kāo)"的错字(见戴震《屈原赋
注》)。”*"即"尾",脊椎的末节。如此。则本句问:县圃的
麓尾在于何处?
“增城"句;增城:一作"层城",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
山之上。《淮南子·地形》:“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
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九重:即九层。
“其高"句;以上两句问:昆仑山上的增城有九层,它的高
度是多少里?
四方之门:指昆仑山上四面八方之门,相传各种风由此出
入,以调节寒暑。洪兴祖《补注》说:“《淮南》言昆仑虚旁有
四百四十门,门闾四里,里闾九纯,纯丈五尺。此云四方之
门,盖谓昆仑也。又云:东北方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东极之
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南极之山曰暑
门,西南方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
方不周之山曰优都之门,北方北极之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
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一说,"四方之门"是指天
地四方之门。
“其谁"句;其:语气词。从:由,指进出。以上二句问:
昆仑山上的四方之门,是谁从那里进出?
“西北"句;西北:指昆仑山上西北方的大门。辟:打开。
启:开启。
“何气"句;气:指风。通:流通。这里问:打开昆仑山的
西北门。什么风从那里流通?
“日安"句;此句问:哪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烛龙"句;烛龙:神名。《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
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
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
蛇身,赤色,居钟山西。”又《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
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
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
谓烛龙。”此句问:烛龙所照的又是何处?
“羲和"句;羲和:神名,传说是为太阳驾车的神。这里指
太阳。扬:扬起,升起。一说"扬"读为"晹"。指日出。另
说,"扬"指扬鞭。
“若华"句;若:若木,****中的大树;据说它长在西
方日落处,每当太阳落山之后,若木的花就会大放光芒,代替
太阳照耀大地。华:花。”若华",即若木的花。这里是问:太
阳尚未升起时,若木的花为何能够大放光明?
何所冬暖:什么地方冬天温暖?
何所夏寒:什么地方夏天寒冷?
“焉有"句;焉:哪里。石林:指古代****中玉树成
林、石树成林之类。
何兽能言:什么禽兽能说话?
虬龙:传说为一种无角的龙。
“负熊"句;负:背负,驮。”负熊以游",是说虬龙驮着熊
出游,这一神话故事已不可考。但据周拱辰《离骚草木史》
云:“熊雄猛而形躯甚小。《述异记》,陆居曰熊,水居曰能。
虬相负以游。盖神熊也。”又刘盼遂《天问校笺》说:“陶斋吉
金录三,甫人匜盖博古图廿、商风匝盖其十二。商蟠夔壶耳,
皆图有角有翼之龙形,而负一非虎似虎之异兽,即天问虬龙之
事也(录***甲骨研究形卷五四)。”二说可资参证。
“雄虺"句;雄:大。虺(huǐ):一种毒蛇。蒋骥《山带阁
注楚辞》:“《海外北经》,共工臣曰相柳,九首人面。蛇身而
青,食于九土,所抵即为泽溪,禹杀之。”或以为"雄虺"即
“相柳"。九首:九个头。
倏忽:极为迅疾的样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来去极快。一
说,"倏忽"指电光,比喻雄虺行动之快。以上两句问:九个
头的大毒蛇,在哪里飞快地窜来窜去?
“何所"句;此问:什么地方有不死之国?按,古代不死之
国或不死之民的****有种种,如洪兴祖《补注》云:“《山
海经》。不死民在交胫国东,其人黑色,寿不死。注云,圆丘
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有赤水,饮之不老。又大荒之山,日
月所入,有人三面一臂,奇右,其人不死。《淮南》曰,西方
之极,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