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之日的典仪没什么好说的。
他杨廷和一生经历的大风大浪多了什么没见过?
历经四朝,自成化年起直至今日,这种典仪,他杨廷和是第三次见了。
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过多赘述的地方。
唯独毛澄带回来的消息,让他感到了不妥。
因为毛澄在讲述那个今年才十四岁的少年时,明显没有用对待少年人的态度描述。
甚至,隐隐约约间,可以感受到毛澄对于这个少年,几乎是发自内心的郑重。
杨廷和光是看这个态度就能够明白,毛澄在提醒自己,这不是个好对付的人,这种少年天子,你若是强压,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你自己掂量着点儿。
杨廷和不听劝,但瞬间对朱厚熜这个人警觉起来。
一个可以与毛澄之间勾兑,妥协,交换条件的人,一个没有被宦海臣服数十年的沉重给吓住的人,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没有被皇位给迷住心窍的人。
他竟然能够办到在皇位高悬的这个当口,将一切不符合常理的干系全部排除,迅速冷静下来,并且直接在毛澄那里将他杨廷和的底线逼出来。
他不由得在怀疑,这真的是少年人吗?
因为毛澄没能够压住他,并且互相妥协了一番,他很容易就得出了祭祀宗庙时直接从大明门进入的答案。
他穿着龙袍,昂扬阔步走向自己皇位的样子,让杨廷和忍不住看了一眼。
那蹙着眉头,步伐坚定的如坠坚石,面上虽有稍许激动,可沉着冷静总占据大多数模样,着实叫杨廷和心为之一沉。
杨廷和认为自己必须尽全力,在新皇登基,营盘未稳的当下立刻发动预谋。
他原定计划是,先让国家有皇帝,然后在行压制皇帝的权力。
这是最理想也最稳妥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他杨廷和的声望将会达到最大。
而奉礼朝迎,儒家礼法便将作为掣肘皇帝的最佳手。
文宋时君臣相和之局将会在他杨廷和手中重新开启。。。。。。
可惜,这种妄想必须立刻停止。
因为,如果预料不错的话,同样是少年登基的天子,这个比朱厚照更年轻,更聪明的少年,一定会以一种任何人想象不到的速度蜕变为皇帝这种生物。
而皇帝,绝对不喜欢有任何人去分享属于他的权力,老朱家血统出身的皇帝,尤其如此。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原定计划,给皇帝一个熟悉宫廷的时间,甚至要空余出一次经筵,一次廷议来让皇帝参加一下,好让皇帝知道朝堂的运作方式。
但,此时此刻,杨廷和认为,必须先把皇帝真正成为皇帝的苗头摁住再说。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臣,杨廷和,有本上奏。”
“臣,张鹤龄,有本上奏!”
“臣,毛澄。。。。。。”
“臣,梁储。。。。。。”
朱厚熜冷冷看着台阶下面,躬身奉奏疏的朝臣们,就这么静静等待着太监将那意料之中的奏章奉承上来,凛然不惧。
妈的,他倒要看看,这些傻缺找什么有理有据的理由,给他换个爹。
。。。。。。
当然,这种事儿,陆斌是不可能管的。
因为兄弟们进京了,他得去照顾一番,这人生地不熟的,别闹出差错来。
这是正当的理由,所以在进入皇城,见过朱厚熜登基之后第二天,他爹陆松同志直接就任锦衣卫指挥使之后,他就没了影子。
这让在内城之中接受着各种规矩,学习各种礼仪,了解各种朝堂部门的朱厚熜恨的牙痒痒。
还是那句话,他陆斌,就是死外面,也不存在跟你朱厚熜去面对这帮子老得皱纹能夹死苍蝇的。。。。。。可敬,大臣们。
嗯,对,可敬大臣们。
第二批进入京城的都是各家亲眷,莫戈等人混在里面,带三百名新编练护卫,大概混了近六百人,在这两百人的亲眷队伍里面。
浩浩荡荡,不知道还以为是什么人呢,知道以后,就没有了恁多麻烦。
毕竟,朱厚熜老先生已经登基过了,你把城门的,总不能去搞王府就属吧。
而且人家也好讲话,就驻扎在京郊地区,空出来的团营驻扎处,基本你指哪儿人家就去哪儿,唯一要求是不能与其他部队混杂。
委实是三百人队伍对于京城来说不算什么,很轻松,这波人直接就安置下去了,报备也报备了,可关于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比如整齐却怪异的着装,比如非在册之兵这样的话,一个字儿都没提。
人家现在是皇帝,关于王爷时期违背的一些规矩。
这么说吧,人家既然亮出来给你看,就不怕你找死。
不计较许多,卖个好才是真的。
然后就是另外一半,没有那么多东西,包袱皮里面全是家用,一水儿下人打扮,侍女打扮的,几乎全部由小年轻乃至小娃儿组成的队伍。
顺天府这边连问都没问,因为,今年开年才没多长时间,大家都还没犯什么错误,这时候在陛下,阁老或者同僚那边留下个今年第一白痴的印象,也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相比较这档子吃力不讨好的破事,把前面那一批过来的文人当中,来自荆门林氏的读书人进京不孝敬顺天府,不拜谒府尊的事情,然后好好敲上一笔,这才是正经营生。
这些亲眷们是第二波入京的,安置下榻之处,自然由王府长史袁宗皋老先生负责。
这位老先生因为身体不好的缘故,并不怎么喜欢见人。
但这位老先生有一个在王府内非常厉害的身份,他老人家是已故的兴献王留给朱厚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