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唐来说,李重进唯一能够造成威胁的时机,其实是他被排挤到扬州的时候。
当时,李煜只是太子身份,后周又属于南唐的领主国,如果这个时候,李重进破罐子破摔、毫无顾忌,李煜还会真觉得难办。
不是担心李重进打过长江,那是不可能的,郭荣打了三次都没成功,而是,一旦李重进与淮南势力勾结,打着“完成先帝遗愿”的旗号,必然会挑起后周与南唐第四次战争。
到时候,无论是自立山头的赵匡胤,还是占领汴梁的张永德,都会来帮帮场子。
这一可能性,李煜曾经提防了很久,直到陈乔、药娘平安归来,郭宗训、符太后来到了扬州。
从那以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李重进,你看到的是“大周国玺”,看到的是大周皇帝,却没有意识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座牢笼。
闻听李煜提出“不介意与赵匡胤合作”,刘政咨、李平内心都感叹了一句——陛下这是越来越没底线了!
这不是在腹诽李煜,而是由衷的肯定,乱世之中,敌对关系与睦邻关系,本来就是可以瞬息转变的。
唯一永恒的,就是国家利益!
刘政咨问道:“陛下,若是赵匡胤真要与大唐合作,中原之地,恐怕更要生灵涂炭了。”
李煜嘴上不置可否,心里无比认同,可又有什么办法?叹口气,他说道——
“刘卿,朕只能顾及自己的百姓,在天下没有统一之前,再如何生灵涂炭,也只能哀之叹之了。”
李平、乔匡舜听了,也是一阵沉默。
话锋一转,李煜说道:“不提这个,乔卿,你详细说说,司农寺对湖南屯田的规划。”
这才是今天的正题。
乔、刘、李三人,对“湖南”这个教法,还是不太熟悉,全新的疆域版图已经制定好了,除了后世“省一级”的行政划分,李煜也将自己能够记得住的市级地区,也改了名字,刚在朝廷系统中颁发不久,还需要一个过程熟悉。
从军事角度说,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情报的保密程度更高了。
例如,唐军的一份情报是“明天攻打合肥(庐州)”,这份情报传输过程当中,被赵匡胤的人拦截了,可当他们看到之后,第一个疑问就是“合肥是哪儿?”
谜底就在谜面上,看不透只能干着急。
【穿越之神想说,凌霄你别找理由,就是你懒!而凌霄说,你咬我啊,有种让我穿越成武则天。】
乔匡舜说道:“陛下,各处裁军共计五万有余,湖南境内分流两万、屯田之用,实则,加上一部分军卒家眷,人数可能在六、七万,预计荒田、废田、寺庙田产等全部开垦出来,能够多出五万八千顷。”
按照旧唐的耕地度量衡,1顷地约等于100亩,换句话说,此一项就能多出来亩的土地。
全部都种上小麦的话,按照每亩300斤计算,就是吨粮食。
李煜又问:“能够开荒的有多少?”
乔匡舜答道:“湖南多山,按照陛下吩咐,保留果山、茶山等之后,能够新开垦的最多两万顷,只是……”
“无妨,说吧!”
“陛下,许多地方无法灌溉,就算开垦出来,也不能种植稻子。”
李煜闭上眼睛,回忆了一下,就算将新开荒、废田、荒田及寺院查抄的田地都算上,再加上湖南老百姓现有的手中田地,总种植面积也不过五百万亩。
这个数量,与后世湖南农业种植面积相比,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也是没办法的,农业技术落后,总人口更是不能与后世相比,这是历史局限性与客观性决定的。
李煜一转身,说道:“没关系,新增土地也不一定要种水稻。”
乔、刘、李三人一愣,那咱种什么?
李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众卿,算算日子,这都什么时候了?”
转眼就是八月了,天气又开始转凉。
李煜缓缓说道:“如果执着于种水稻,那么一直到年底,几万屯田军就相当于无所事事,待到来年再种水稻,白白浪费了半年光阴。”
最重要的是,种上水稻,也不能保证收成,现在“小冰河”时代已经开始显现了,南方干旱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答案就是,种麦子。
南方播种小麦,一般是在十月份进行,来年四月就能收获,只要推广开来,就能够实现“稻麦复播”,提高土地及人力的利用率!
听到“种麦子”,乔匡舜顿时就觉得脑袋大,就连李煜对自己的笑,也显得有些不怀好意。
经常在历史文献中看到“劝农蚕桑”,古代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劝农”,告诉老百姓该种什么、怎么种,可往往老百姓就是不领情。
否则,《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计划,也就不会那么难以实施了。
一句话,老百姓只关心来年能不能吃饱肚子、交上税,你说改就改,万一失败了呢?全家老少不得饿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此,李煜的解决办法,就是搞出一个“示范效应”。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整理土地,进入十月份后,几万屯田军及家属,在分配的土地上播种麦子,来年就能吃馒头、面条、煎饼、锅贴、油条、小笼包……
只要老百姓看到了好处,自然也就能够跟进。
“乔卿,种麦子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