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会议结束后,生产车间的负责人胡晓明,这位毕业于燕京大学的生物和化学专业研究生满脸不屑地说道:“国内的公司就是这副德行,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开会。”
“而且开的净是些毫无意义的会。”
“有这开会的功夫,还不如多投身到研究工作中,多生产出些实实在在的产品。”
胡晓明身旁的技术人员纷纷随声附和:“就是啊,胡哥说得太对了。”
“咱们以前在外企工作的时候,哪有这么多繁杂琐碎的破事儿。”
“国内的企业就爱搞这些开会、做思想工作之类的虚头巴脑的事儿,就是不把心思放在技术研发上。”
这番话恰好被来自汉东大学的另一名技术员周萍听到。
周萍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道:“我觉得你们说得不太对。”
“凌天科技研发的这两种药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顶尖水平,开展一些保密教育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身为凌天科技的一员,理应时刻站在公司的立场,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咱们学习生物医药工程专业的,能够参与到凌天科技的这个项目中来,这本身就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一种高度认可。”
然而,周萍的这番话并未得到胡晓明等人的认同。
他们只是冷冷地哼了一声,满脸的不以为然。
他们可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天之骄子,见识过众多优秀的企业,自视甚高。
胡晓明甚至在心里暗自吐槽:要不是看在凌天科技给出的待遇还算不错,他才不愿待在汉东市这种内陆城市工作呢。
而且,凌天科技工厂的工作条件实在是太差劲了。
与他们原本的想象简直天差地别。
就这样,几名技术员的交谈不欢而散。
在汉东市的一家高档酒店内,安娜手中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
这是美国情报局费尽心思收集而来的凌天科技所有员工的详细资料。
涵盖了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通员工。
资料细致入微,大到员工的姓名、性别、毕业院校、过往工作经历,小到个人爱好、性格特点,无所不包。
倘若杨凌看到这堆资料,必定会大为震惊。
因为其中许多信息连凌天科技自身都未曾掌握得如此详尽。
此刻,安娜正与皮尔卡森教授一同仔细分析着这些人的相关情况。
安娜神色凝重,认真地说道:“教授先生,经过我对这些人员的深入分析,并借助情报部门的专业技术支持,我们将凌天科技的工作人员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凌天科技的公司人员架构颇为简单,首先是管理层,包括杨凌、安诺以及陈汉生这三人。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三人很难被我们突破。”
“其中相对最有机会的是陈汉生,可我们查阅了他的资料后发现,他原本是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上四处碰壁,几乎没有任何谋生途径,是杨凌给予他机会。”
“他对杨凌有知遇之恩,所以他对杨凌忠心耿耿,愿意为之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