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结束,江晁留沈镜安问了会儿话,准他告三日假。
沈镜安不喜热闹,懒怠设宴庆祝,当下回府换上一身常服,骑了马往别业而去。
他来时,李令仪已经做完早课,正坐在花架下烹茶。
沈镜安朝她抱拳施拱手礼,李令仪起身回了一礼,一壁将筛好的茶末添进沸水之中,一壁平声询问他此次出征可还顺当,可有受伤。
女郎清脆的话音落下,沈镜安微不可察地耸了耸受过伤的肩背,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这样的感觉令他有些不大自在,故作从容道:“一切都很顺利。只是战场上刀剑无眼,受些皮外伤在所难免,现下已无大碍,劳公主挂心了。”
李令仪闻言颔了颔首,“无碍就好。”
说着,那水又沸了上来,李令仪加入小半瓢泉水,“这是我带来的寿州黄芽,郎君坐下吃一杯尝尝罢。”
“好。”
沈镜安没有片刻的犹豫,似乎生怕她反悔,自个儿取来茶碗巴巴地捧在手里等着釜里的茶烹好。
李令仪见了,少不得笑话他痴傻,这样捧着,倒茶的时候不小心烫着了可怎么好,只笑着叫他将茶碗放下,她来舀茶水就好。
沈镜安虽是三十又一的人了,听她如此说,还是红了耳尖,将茶碗搁下,静待茶水沸腾。
不多时,茶汤烹好,李令仪盛了两碗,沈镜安端起他的那碗,徐徐吃了两口,问:“公主打算何时回宣州?”
“我在此打扰多时,自是越快越好。”
想要说一句不打扰,叫她多留些时日,又恐唐突轻薄了她,只得将话吞下,“准备过所和车辆还需两三日,公主且安心在此处继续住着就是。”
李令仪听后莞尔一笑,诚心诚意地同他道谢:“如此,有劳郎君费心了。”
心跳得越发厉害,沈镜安握着茶碗的手指跟着收拢,唇畔亦勾起一抹笑意来:“公主于某有恩在前,何须同某如此客气。去岁中秋,公主可曾去汴河畔赏月了?”
“自是去了的。”
李令仪想起他亲手制作的花灯,便又道:“郎君送的花灯,我很喜欢,谢谢。”
沈镜安不善言辞,当下抓住这个话题,自是顺着她的话继续往下说:“公主喜欢就好,日后若有机会再见,某还可制出更多不同样子的花灯来。”
李令仪点了下巴:“宣州和汴州皆是魏国的土地,日后自然还会有相见的时候。”
还会再见。沈镜安不停地在脑海里重复着她的这句话,极力克制住那抹喜意,故作从容,仅以朋友的姿态对着面前的女郎发出邀请:“圣人准了某三日假,明日某请公主去汴河上泛舟赏景可好?”
李令仪心中认可他的品行,认为他是一位端方君子,故而不做他想,只大方应下。
手心里的汗又多了一些,连带着手里的茶碗都变得湿滑起来,沈镜安轻咳一声掩饰内心的喜悦和唇角的笑意,佯装淡然地搁下茶碗,“日头渐渐大了,公主晒得太久怕是要头疼的,还是去屋中坐着罢。明日辰时,某再令人来接公主过来。”
“好。”
李令仪的面上尚还挂着温柔的笑容,唇齿间发出的声音又轻又柔,无端让人想起春日里和煦的春风。
沈镜安没再多留,待吃完茶后,与人话别一番,离了别院骑马回府。
一时下了马,便有小厮迎上前来。
沈镜安自将马儿交与他牵去马厩。
“家主,太原那处日前递了消息来。”
沈镜安忙不迭将那信封接过,紧紧攥在手里,大步流星地往上房而去。
当下毀去火漆印章,取出其内的信纸,张开来看。
不曾想,竟是宋府中的人将她接了去。
沈镜安忆及在晋州的日子,她与三郎都还小,不到十岁,却已学会察言观色,处处小心谨慎,三郎是男孩,倒还好些,二娘性子温吞,又不爱与人讲话,即便在府上受了什么委屈也只是自个儿闷在心里。
他原是阿耶收养的,自阿耶死后,在府上亦是人微言轻,帮不上丧夫后归家的阿姊和她的两个孩子,偏生又没有读书的天分,倒是有些拳脚功夫,遂去投军,盼着能凭借军功某得一官半职,往后也可成为阿姊和二娘、三郎的希望,却不曾想,那一别,竟再没有见到过阿姊一面。
若非另投宣武军,以战功博得圣人青眼,握了些权柄在手,只怕是连阿姊离开晋州后的踪迹也无法寻到,更遑论打探到二娘的下落。
宋聿。沈镜安从不曾仔细去打探过这个人的秉性,当下他既与二娘有了联系,少不得差人去打探一番。
二娘若还在他府上,自当将人送还。
次日上晌,沈镜安与李令仪乘船游了汴河;又一日,诸事皆已妥当,沈镜安亲送李令仪出了城。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仲夏五月,李令仪乘坐马车抵达宣州,仍往敬亭山上修道,自不必赘述。
西南的锦官城内,树木夹道,绿意盎然。
施晏微在碧鸡坊的浣花溪旁以一面八贯的租金租了间半旧的宅子住下,距前朝才女薛涛所建的吟诗楼不过两刻钟的路程。
薛涛原是长安人士,后家道中落,随父寓居锦官城,后虽不幸沦落风尘,却始终不忘初心,于文学上颇有造诣,得以脱籍;观其诗风,清新雅正,婉约细腻,颇具名望,乃前朝四大才女之一;因多次为各镇幕府校书,兼有“女校书”之名。
施晏微多方打探,终是得以寻见薛涛之墓,祭拜过后,往坊市上去买薛涛笺。
趁着付钱之际,施晏微开口询问:“敢问博士,你们这处可还缺人造此笺吗?”
若能将这门手艺学好了,即便将来离开锦官城往别处去,多了一技之长在身,也可多些选择,不至于坐吃山空。
那纸博士听后便道:“小郎君可是想要寻个活计?这薛涛笺需得在木芙蓉花期时制作,这会子木芙蓉连花苞都还未打,如何能做出这样的笺纸来;小郎君若是想要找活,前边倒是有个布庄缺人,只是可惜了她们素来都是招的女郎做工。”
施晏微不由想起盛唐名画中捣练和缝衣的皆是女郎,这样的精细活儿,不适合粗枝大叶的郎君来做,那布庄只招女工,倒也不奇怪。
若周遭与她一同做事的皆是女郎,她倒还更安心些。
思及此,施晏微又道:“某家中有一阿妹正找事做哩,还要烦请博士将地方指清楚些。”
那纸博士也是个热心肠,听她如此说,不疑有他,仔仔细细地同她说了如何走,
这才收下她递过来的铜板,点了点数,提醒她将笺纸拿好,别给拿忘了。
施晏微边走边问,不多时便便寻到了那间布庄,暂且不去应聘,先行回到家中将今日的见闻写进由她自己编写的《锦官游记》一书中。
次日一早,施晏微着了女装,拿黄粉和石黛等物遮住本来的相貌,乘坐驴车前往昨日看定的布庄。
得益于在洛阳时被宋珩威逼利诱着向针线房的媪妇学过缝衣裁衣,她虽无法胜任如捣练那般要些气力的活计,如缝衣刺绣这样的活还是能够做好的。
布庄的女商将她安排至成衣铺。
缝制衣物乃是按件计算工钱,工作时间上相对自由,施晏微大体满意这份工作,当即与掌柜约定好,五日后过来。
不为别的,因她想在夏日里往千年前的都江堰和青城山走上一遭;尤记得,大二那年的暑假,她与陈让相伴前往这两处地方,不同于与父母、外省室友去的那两次,和陈让在一起,心境又是不一样的。
如今知她一人孤身前去,心境怕是要与先前三次都不一样了吧。
施晏微忽然有些鼻尖发酸,取来砚条研磨,落下文字排解心中的苦闷。
两日后,施晏微游历过都江堰,启程往青城山而去。
此间的青城山,从山脚往上看,与她穿越前所处的那个时空的并无太大分别,上山的道路和山上的建筑则是大不一样。
其上有一名为常道观的道观,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声名远播,香火鼎盛。
施晏微踏上石阶来到此间,双手抱拳,虔诚地拜过神像后,于殿中求了一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