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石碑刻史(1 / 2)

🎁美女直播

穆萨拉接到的新任务是监视崔浩,并不包括寇谦之。

他心中有些奇怪。

按说,在阴卒司眼里,崔浩比起寇谦之,无足轻重得多。

但上头这么吩咐,他也懒得多想。

反正按指令办事就完了。

这天,他感到平城里有些异样,不少人涌向平城南的官道。

穆萨拉隐身赶过去,见到人们到来后,聚集在一块新劈出的园子里。

园子里整齐排列着许多石碑,形成碑林景观。

人们读着石碑上的文字,指指点点、评头品足。

甚至有些人并不识字,跟着凑热闹,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穆萨拉花了点时间才弄明白:原来这正是司徒崔浩主持编纂的魏国“国史”碑刻,和崔司徒独自撰写的“五经注”碑刻。

崔司徒编纂“国史”,是魏国皇帝拓跋焘亲自下的指令。

皇帝还指派了中书侍郎高允协助他。

这事开始有十年时间了。但知道的人并不多。

关心这事的,以朝中鲜卑族官僚为主。

崔浩编纂国史的同时,也没中断撰写“五经注”。

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干这事了。与他圈子稍有交集的人都听说过。

穆萨拉觉得,崔浩快70岁的人了,一生风光无限。编个史、注个经,干嘛要整出这么大动静?

这多少有些沽名钓誉味道。

临到头安享晚年、悄悄谢幕,不是很好吗?!

在胡、汉矛盾无法抹平的世道中,崔浩搞出这般架势,势必会招来鲜卑人讥讽、谗言。

想到莫严师兄特意交代过:对崔浩的一举一动,务必盯紧。

穆萨拉不敢懈怠,就在城南隐身驻扎下来,在崔宅和碑林间来回观察。

*****

此时的魏国皇帝拓跋焘,却不在平城。

他收到密报:宋国皇帝刘义隆正在筹备北伐。可能有魏国汉人高官作内应。候官(特务机构)在河北郡内抓到了南朝奸细。太守柳元世有嫌疑。

于是,他心血来潮,假装出外狩猎,率领十万大军,分三个梯次,南下越境,想试探一下宋国虚实。

魏国大军兵强马壮,一路扫荡而下。

先是踏入南顿郡(后世项城),太守刘琨率众弃城逃走。

魏军接着杀向颍川郡(后世禹州),太守郑道引与刘琨一样,弃城望风而逃。

大军杀向豫州刺史部首府悬觚城(后世驻马店),在这里碰到了一个狠人:陈宪。

悬觚城是豫州刺史部首府兼汝南郡城。是一座大城、重镇。

豫州刺史乃皇帝四子、南平王刘铄。

按刘宋朝习惯做法,已成年的皇子必定身兼数职。

十九岁的刘铄自然也兼职太多。此时的他正带着汝南郡太守驻守寿春。

陈宪是南平王府副参军。

副参军听起来官职不高。其实,刘宋朝皇子府参军、副参军,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相当于正、副参谋长,掌握着王府军队调度权。

因为,刘宋朝的皇子封王建府、外放刺史时,往往只有十来岁。

王府真正话事的,文官是长史,武官是参军。

陈宪正是这种角色。

得知魏军进犯,刘铄立即任命陈宪为汝南郡代理太守,命他赶过去查探虚实、守卫悬觚城。

陈宪为了赶路,只带少量骑兵就出发。

刚抵达悬觚城,找到城防最高指挥、刺史部司马伍应甲,正向他打探周边军情。

忽然城头吹响警示号角,跟着斥候来报:大批魏军骑兵已经接近悬觚城。

伍应甲看向陈宪。

陈宪命令紧闭城门、守军全部上城墙。随即要伍应甲带着自己也上城墙去。

二人登上城墙不久,视线里就沙尘漫天,雀鸟惊飞。

很快,黑压压的骑兵向悬觚城围拢来。

陈宪见城头军士并不多,便问道:“伍司马,城内守军共有多少人?”

“一千一百多号人,几乎都在城墙上了。”伍应甲答道。

陈宪听了,暗暗叫苦。

他自己为了赶时间,也只带来十几个骑兵随从。

不过现在却不是诉苦时候。

陈宪命令十几个随从拔出腰刀,带着伍应甲,沿着城墙巡视一圈,厉声下令:拼死御敌!临阵怯战者,立斩!

陈宪等人巡视城墙的功夫,魏国大军已将悬觚城团团围住。

陈宪让人在城墙上四处喊话:悬觚城城墙坚固、魏军骑兵不擅长攻城、宋国援军很快就到!

这一招颇为管用,守城官兵士气大振。

面对几十倍于己方的魏国来敌,宋军士兵不再畏惧。

因为他们听到了:宋国援军正在路上。

陈宪本来是信口找理由鼓舞士气。他自己都没想到,他说的话全是事实。

第一,悬觚城城墙高五丈、宽二丈半,确实算得上很坚固。

第二,拓跋焘这次是临时起意、想试探南军虚实,他带来的全是骑兵,主打机动迅速、来去自如。

他们野战威力大,而确实不擅长攻城。

第三,这点是陈宪也没料到的:武陵王、徐兖刺史刘骏已接到皇帝诏令,确实亲自率领大将刘泰之,带着徐州刺史部兵马来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皇帝刘义隆命雍州刺史部中兵参军萧道成,持圣旨赶往寿阳,节制宁朔将军臧质、安蛮司马刘康祖,领寿阳及二将本部兵马,火速驰援悬觚城。

两路大军已经出发,正在赶来。

拓跋焘发现城墙坚固,但守军并不多,于是下令在城墙四周搭起高高的射箭塔,向城内放箭。

陈宪则命令士兵背上门板、木板行走,并顺便收集到最需要的武器:箭矢。

拓跋焘一看射箭没效果,反而送给对方箭矢。于是改为临时组装冲车,选择薄弱点撞击城墙。并安装钩车钩拉城墙。

陈宪便命令军士在城内加紧修筑内墙。

当魏军花了几天时间、付出巨大代价,将城墙撬开一道口子,群情激昂冲进口子里时,却惊愕发现:面前出现的是更高更厚的新城墙。

魏军冲车撞城这么久,都是无用功。白搭。

拓跋焘气急败坏。他下令砍伐树木,架起云梯,不计伤亡拼命攻城。

陈宪和伍应甲组织士兵和民夫,用兵器、箭矢、滚木、石头等予以阻击。

魏军死伤人马越来越多,后来尸体堆积得和城墙一样高。

最后,魏军踩着尸首登上城墙。

陈宪、伍应甲率宋军拼死搏杀,一次次击退魏军进攻。

此时,从彭城而来的徐州刺史部宋军,与魏军大将拓跋仁遭遇。

大将刘泰之、参将陈天祚先是奇袭得胜,重创拓跋仁部魏军。

但拓跋仁不是简单人物。他是拓跋焘侄子,封永昌郡王。

拓跋仁智勇双全。他在初战失利情况下,迅速收拢、重整队伍,回头找刘泰之等决战。

最后,刘泰之不敌,被拓跋仁斩杀。陈天祚被擒。

事后刘骏因指挥不力被降职为北中郎将。即便他后来做了皇帝,二哥刘濬临死前仍称他“刘中郎”。

宋军另一路援军,臧质、刘康祖部,与前来阻击的魏军大将拓跋乞地真部激战。

臧质斩杀拓跋乞地真。率援军逼近悬觚城。

魏国攻城军奋战超过40天了,死伤无数而仍未得手,得知宋国援军即将到达消息,魏军军心开始动摇。

从不轻言放弃的征战狂人拓跋焘,这次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承认攻城失败。

同时,他又接到宫内密报:崔浩在平城南天坛旁边辟出一座园子,将刚完工的《国史》和《五经注》刻在数百块石碑上,全部立在那里,准备对世人开放,供世人随意观阅。

拓跋焘望着看似羸弱却屹立不倒的悬觚城,再看看手中密札,又望望东南方,宋国援军正从那个方向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