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带领汉军回师,高丽国主王楷也松了一口气,他是真的担心蛮横的中原大军继续向东进攻的。
所以当初他派使者试探性地请求出兵攻打完颜宗磐,王伦当时就找借口拒绝了,哪怕高丽灭了完颜宗磐,他也能找到理由对高丽发动进攻。
比如前宋时高丽曾经断绝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朝贡关系,这个借口就非常好!
金国绝大部分有生力量已经被消灭,所以王伦胸中的一口郁气也彻底消散了,现在他要做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修史。
新的王朝对前任王朝的国史修撰,往往并不意味着单一的文史意义,还含有政治意义的。
由于赵佶父子投得太快,新汉事实上就是继承了前宋的法统,所以《宋史》肯定是要编的;辽国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向西延伸到金山也就是阿尔泰山一带、并对漠北也有影响力,《辽史》自然也要修。
这件事王伦建立新汉后,就一直在做着准备,那时许多投降的前宋官员并不看好新朝,觉得王伦建立的朝廷坚持不了太久的,所以根本无人提议编修前朝史书。
但新汉以强硬的姿态、以一场又一场的大战,证明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在灭金之战结束后,许多前宋遗老们悲哀地发现,王伦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威望,天下也已经在诸多能臣干吏的治理下大安。
此前王伦复设翰林院,以陈与义为大学士,总领编纂《全唐诗》,以朱敦儒、李清照为大学士,总领编纂《全宋词》,按照时间顺序,收录某个诗人、词人的作品,确定写作年份,或为单集、或为合集,逐步印刷向天下售卖。
可以说虽然朝廷开国以来的重心是均田、北伐,但文事也不曾荒废了,王伦靠着《全唐诗》《全宋词》作为练手,翰林院已经有大学士七八人,学士二十余人,直学士五十余人,另有收录、校对、审核、抄写的书吏二百余人。
这些精通文史的官吏,眼下都集中在翰林院,恰好可以用来继续修史。
在完颜吴乞买战死的消息传回京师后,就有官员上书,请求朝廷修前朝史书,只是这件事又起了争论,一部分官员认为,辽国的史书应该作为“载记”收录于前宋史中,这就意味着辽国是作为宋朝的附属、地方割据势力存在。
一向低调的耶律大石难得争辩了起来,觉得辽亦是大国,辽宋乃是南北朝对峙,你前宋自称中原,我契丹也自称是继承了大唐,而且占据了中原的燕云十六州数百年,怎么能算是宋朝的附属?
彼此争论的奏折送到了王伦那里,王伦便知道自己对耶律大石没有看走眼。
耶律大石可以说是汉化极深的契丹人,甚至在他的底层思维里,汉人不完全是一个族群的概念,而是接近后世“中华民族”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契丹人就属于汉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特殊的分支,也是有资格在炎黄子孙的范围内代表华夏、代表中原的。
太可惜了啊!
王伦一直想要与耶律大石合作,让契丹彻底融入汉人当中,可惜耶律大石汉化太深,一心想要证明契丹才是中原之主,这就注定了王伦跟他走不到一路。
金国被灭后,原燕云十六州诸府被朝廷安置的契丹人欣喜若狂,渐渐同契丹人熟悉了的汉人们,则流传起了一句玩笑话,说炎帝的两个儿子的后代打架,被我们黄帝的后代给调停了,汉军灭金,就是给辽国老乡报仇去了!
已经认同了自己新汉子民身份的契丹人百姓,往往也会笑着回应,说我们契丹跟你们汉人是兄弟,女真欺负我们,还是自家兄弟靠得住!
契丹人的确曾经给北地汉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河东、河北大战结束后,汉军修筑的京观中,也埋了不少金国契丹士兵的脑袋,可以说随着汉军的北伐、杀向了金国的腹地,契丹这个民族已经被金国与朝廷轮番打击、分化、解构,基本上丧失了民族叙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