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军籍(2 / 2)

逐鹿大唐 十年卧雪 3158 字 8个月前
🎁美女直播

李缜又往下看了几条,发现除了自己外,起码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籍贯写着陇右某州,亲戚关系全是无,估计除了入伍年份外,其它的一切都是假的。

“找到了!”杨钊惊喜地叫道,“萧大,开元六年生,籍陇右秦州,开元二十七年,募长征健儿,戍河源军。为萧炅帐前持戟,遂以萧为姓。账下贼头二十七颗,天宝三载,调任长安,入右骁卫,四载,自请退伍。”

李缜都不用看,就知道这军册中的信息有假,因为萧大在牢里亲口说,他是朝那县人,这个地方属原州,跟秦州八竿子打不着。

“这么说来,这萧大的背后指使,居心叵测,竟将矛头,直指萧尚书。”李缜没提萧大籍贯有假的事,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一场不必要的风波,乃至会让自己失去鄯州的“祖籍”,要是被查出他原籍房州,只怕又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找找沈凉的。”杨闸吩咐道。

“是。”

沈凉是哪年从军的,两人并不知晓,所以只好从开元二十年开始,一年年地往下翻。

这一次,是李缜先找到的:“沈凉,宁州折冲府兵,开元二年生,开元二十三年为左卫……二十六年,随皇甫惟明至陇右……天宝元年,石堡城之战,斩吐蕃正副抚千各一,授昭武校尉。天宝三载,因伤退伍,归原籍。”

“皇甫惟明?”杨钊双目放光,“这人与萧大,都是天宝三载,才离开陇右的?”

“是。”李缜点头。

杨钊皱眉思索,目光不经意地瞄了眼李缜,忽然眼中闪光:“李郎,你天宝三载,还在陇右,那时可曾听说过什么大事?”

“没有,太平无事。”

“我们找到了沈凉和萧大的军籍,接下来,又要怎么做?”杨钊捧着两卷文册,一时间没了头绪。

李缜思索片刻:“查一查,同期的陇右兵,又有多少人在长安。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

沈凉下落不明,萧大被吉温拿了去,等于线索都断了,因此只能继续去寻找新的线索。

“李郎,你听说过沈凉和萧大吗?”杨钊忽然想起,李缜跟沈凉、萧大,是同期的兵。

“不认识。”李缜摇头。

杨钊皱眉:“按理,每道的军镇,两年就要举行一次马球、蹴鞠、骑射大赛。你们都是一军之翘楚,理应比过武才对。”

“振武军隔绝于险山,又适逢恶战,几乎全没,所以天宝二年的大会,就没去。”李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虽在陇右三年,但确实因为防务的原因,没离开过石堡城,自然谈不上与其它军镇的人,产生交集。

杨钊默然,继续翻文册。

李缜翻了两页,鼻子忽地一酸,因为那文册上的一个个“陇右”字样,刺激到了他的神经——这些陇右老兵,可都是当年救援石堡城的援军之一啊,换言之,他们都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自己现在的所在所为,却是在要他们的命!这算什么?各为其主还是恩将仇报?

“冯善才,延平门城门令,宁州折冲府兵,曾在河源军服役八年,官至校尉,也是天宝三载,才来到长安。”杨钊将文册递给李缜,“他,总该认识沈凉了吧?”

李缜将冯善才的信息记入脑子:“我这就去找他。”

“慢着。”杨钊叫住了他,并递来一卷文书,“夜间行走的公文。”

“是。”李缜双手接过,收入怀中。

杨钊不放心,叮嘱了句:“先谈谈军中的事。看看能不能套话,不能,我再抓他回来打。”

“诺。”

李缜先折回安善坊,穿上金吾卫的衣甲,戴上皇甫惟明赠的横刀。出门时,天已经黑了,乌云聚拢,不见星月。

他没有叫上荔非守瑜,因为他觉得,胖子还是少掺和到这些事情中为好。

延平门是长安城西三门中,最荒凉的一个门,因为此门之外,有一座坟山。所以,除了祭祖之时,这门是没多少人出入的。

所以冯善才老早就办完了今天的公务,见时候尚早,便想先去买壶酒,再回家。

但刚离开城门铺,他就面色一变,因为面前站着一个看着眼生的金吾卫。

“阁下是找我?”冯善才并不胆怯,主动开口。

“是,找你喝酒。”李缜道,举了举左手提着的酒坛。

冯善才皱眉:“我们认识?”

李缜点头:“同在陇右从军,算是认识。”

冯善才一听“陇右从军”四字,心中一惊,但他从军多年,早就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神色不变。

“好啊,我知道一处,不仅可以喝酒,还能吃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