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人听了都讪讪的。细算下来,只有长房才是嫡系。年纪长幼是次要,如果非要配亲王,最后一个席位必定是弥生的。不过眼下师徒的名分在那里,这个念想也就断了,不料却纵得底下这些人想入非非。
大年下,闹得不痛快也没有必要。弥生岔了话题,问敷于散可做好了,又说起初一吃生鸡蛋,难以下咽,在她母亲怀里忸怩半晌。被她这么一闹,原先那些伤和气的斤斤计较暂且撂下了,婶娘们东家长西家短地胡聊起来。一时花厅里其乐融融,笑语混着酒香,氤氲绕梁。
弥生和众位堂姐长远没见,团圆饭用得差不多了便自发腾挪出来。一旁侍立的婢女伺候着漱口盥手,又搬来炭盆,送了汤婆子让她们各自焐在怀里。姊妹五个绕到屏风后的四合床上打茶围。
谢家的女儿除了弥生都养在深闺里,对外面的世界很是向往,七嘴八舌地问邺城的情况。时下局势稳了,京都涌现了一批文人雅士,才高八斗,放浪不羁。弥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四叔父家的莲生婉媚道:“我却没有细幺这样的好命。要是也拜个师,到外头游历一番,也不枉此生了。”
道生呷着茶汤嗤笑,“若能拜个仪表瑰杰、神情闲远的师父,更是锦上添花,是也不是?”
弥生叹了口气,“你们只道外头好,殊不知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无依无靠多可怜。夫子只授课业,碍于我是女孩儿,不过单辟个院子给我。我在外,连个贴心的婢女都没有,事事靠自己。”她把手往前一摊道:“瞧瞧我这双手,谁能猜到我是谢家的女儿?”
几个人探着头看,看完了纷纷嗟叹。虽不至于太过埋汰,到底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不一样。昙生啧啧咂嘴,“怎么不许带仆婢呢?浆洗衣裳什么的都要自己动手吗?”
“可不是!”弥生说,“我觉得夫子太过严苛,有点不近人情。叫我阿耶听见了又要骂我,可我当真不愿再回邺城了。我又不入仕,拜什么师呢!索性传授权谋倒好,那夫子只教我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整日老庄,听得脑子都木了。”
莲生在她脸上细打量,“幸而没祸害了面孔,和走时没什么大不同。”
弥生长了副令人艳羡的脸架子,八岁上坊间就传她神光动人,亘古所无。如今六七年过去了,越发的出挑。是那种浓淡相宜的美,不打扮时荣华浅驻,然而一妆点,又是别样鲜焕的光彩。
她自己倒不觉察,性子有点慢的人,对什么都迟迟的。尤其到了太学,很少在梳妆上花心思。又未及笄,总是一头丱发低垂。床头的海兽葡萄镜长远没擦了,边缘起了锈迹,临走才托师兄带到首饰铺子重新打磨。好在年后有指望,等上了头,要打扮也有名目了。否则总感到不好意思,半大的丫头,太入时了免不了落个俗丽的名儿。
三叔父家的玄生视线飘忽忽落在半空中,莫名其妙蹦出来一句:“还不如在闺里念念佛!入了道,心生莲花,不染尘埃。”
另四个人面面相觑。大邺尚佛,从她们的名字里就能窥出一斑。只是还未出阁的姑娘,太过痴迷佛法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琴棋书画也可以琢磨琢磨,做什么非要参禅悟道?真要四大皆空了,日日青灯古佛,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儿?”弥生笑道,又转脸问莲生:“年下佛生可有消息?”
莲生摇摇头,压低声道:“你是知道的,你母亲不待见她。眼下嫁得又不得意,我料着,心里怎一个恨字了得!只巴不得老死不相往来,哪里还惦记娘家的好处呢!”
弥生怅惘不已,果然生在望族,待遇也分几等几样。因为一直很喜欢佛生,她只顾着替佛生惋惜。她明白父亲这样做的用意,不过借此巩固与慕容氏的关系,好为后面入官的谢家子弟铺路。四大家族中只有他愿意将女儿嫁给残废,这是多大的忠心!他在向神宗皇帝示好的同时,把佛生当作贡品祭献了出去。
少年人的想法总是很单纯,爱憎分明。道生很是不屑,她素来看不惯佛生那副天下人都欠了她的模样。嘲讽一哼,话里也带了轻蔑的味道,“我实话实说,你们别呲达我。佛生本就是妾室养的,出身上差了好大一截子。康穆王殿下不过是瘸子,又不是傻子。要不是有疾,哪里轮得到她去作配?她如今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我倒好笑了,莫非她不嫁王爷,却愿嫁个贫民?只怕届时又另有说辞,怨恨将她贱配了,不拿她当人看。谢家生女为后,但也没把庶女算在里头。她人不大,心倒不小。莫非还指着往上爬,想要一步登天吗?”
这话不无道理,一个曾经战功赫赫的王,即便受伤残疾了,仍旧是不可小觑的贵胄。佛生嫁了他,哪里就能辱没了她呢!
昙生知道弥生维护姐姐,怕道生没头没脑这一通伤了姊妹和气,忙打岔道:“她过门三年了,我料着该有子嗣了吧。可惜没有书信来往,高阳的情形也不得而知。”
不知怎么,众人都怏怏缄默下来。莲生和玄生凑在一块儿议论初七互赠华胜的老理儿,弥生从屏风的缝隙朝外看,奇道:“诸位阿兄都在,唯独缺了四兄。”她回头问:“人哪里去了?”
众人满脸无奈,“不知又在哪里醉生梦死呢!”
祁人过年很有讲究,年初一清早,全家老小穿戴端正祭祀贺拜,从年纪最小的开始喝屠苏酒和桃汤水。弥生手里颠腾着那颗生鸡蛋,半天没敢下嘴。到最后还是母亲拔了簪子两头凿出洞来,逼着她吃下去的。
生食鸡蛋有个名头叫“炼形”,再吞上七颗赤豆,据说能避除瘟疫。再者是绑敷于散,用雄黄加蜡调和,做成丸子大小。初一早上男左女右的佩戴,能慑鬼,趋吉避凶。
若照着相传的老规矩办更为复杂,五十年战乱,到如今已经是精简了。原本还有挂桃符、画鸡、拿钱串子打粪堆等等,实在是名目繁多。一早晨下来热闹够了,人也焦头烂额。年纪小的时候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穿。年纪稍长就失了兴趣,看底下侄儿侄女戏耍,不免有白驹过隙感慨。
弥生在太学待了三年,习惯了安静的生活,人多一闹腾就有点吃不消。好歹该忙的都忙完了,搬个杌子走到巷堂里,一个人背靠着墙晒晒太阳,也不亦乐乎。
她眯着眼睛仰头看,屋顶的积雪衬着碧蓝的天,云是薄而淡的。这样如诗的年华,倘或养在深闺里,不用每日点卯读书,那才是最惬意的人生啊!只恨夫子怪异,收她为徒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弄得现在这样不上不下,辞又辞不出来。她几次想问问,是不是父亲什么时候不小心得罪了乐陵王,所以他要这么处心积虑地报复。
当然只是私下里揣测,当真去问,少不得挨一顿痛骂。她无聊地摆弄纤髾,想起母亲昨天说有人来提亲,脸上热辣辣的。十五了,长成人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谢家出了名的眼界儿高,来提亲的很少,平常百姓是不敢踏足的。她打听一番,不出所料,果然是琅琊王家的王潜。十来年前两家大人玩笑提起过,慕容氏没有适婚的良配,四大家族便开始通婚。
母亲说王潜是长房长孙,首屈一指的好人选。只是她如今人在乐陵王门下,师尊同父,要出阁,必须先得夫子恩准。又说十五她及笄,父亲写信通禀乐陵王殿下,诚意邀殿下来观礼,好借机同殿下商议她的婚事。她对这门亲却避忌得很,心里暗自庆幸着,夫子忙,她在众多弟子里不算出众,夫子未必愿意为她长途跋涉地奔波。
她抚抚脸,这个年纪正是怀春的年纪,对爱情心向往之。她记不得王潜长什么样了,不过出身簪缨,在京都也算小有名气。可惜就可惜在民谚坑人,“王郎体胖,具服大焉”。她自行想象,恍惚看见一个穿着朝服的粗蠢的胖子,山一样挡住她的视线,气势逼人。
这里正胡思乱想,冷不防有人疾风一样地走过她面前。她抬头看,青石甬道那头立了个男子。大冷的天,宽袍大袖,衣裾翩翩。他跑到井口,从右衽里腾出一条胳膊,光膀子打水。葫芦瓢儿一舀,仰脖子就喝。她看得牙槽发酸,站起来喊了声:“四兄。”
谢集行四,是弥生的胞兄。为人放浪形骸,才情很有些,可惜纵情得过了头,叫人有点接受不了。看他这一脸红光满面,肉皮儿绷得要裂开似的,不问也知道,大抵是吃了寒食散,跑到外头散发药力来了。
谢集定眼一看,忙把手臂插回袖子里,两三步折返回来,咧着嘴道:“细幺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儿将入夜才到家,回来就没看见你。阿兄年下哪里玩去了?”
谢集手里哧哧打着扇子,回身叫随行的小子拿酒肉来,边吃边道:“逢年过节噪也噪死了。到处烧爆竹,比发丧还闹腾。年有什么可过的?大一岁,离死又近一步。”
弥生目瞪口呆。这哥哥平时尚可,但服了寒食散便开始癫狂。大过年又死又发丧,叫父亲听见免不了长篇大论地训斥。大邺开国后,旁的都没得挑,就是风气不大好。京畿里这种药盛行,分明是治寒症的方儿,不知怎么成了那些贵胄们炫耀身份的利器。若是有谁不附庸,反倒成了不入流,要遭人笑话。
她叹口气,“四兄往后少服些药吧。天这样冷,仔细冻出病来。”
谢集一笑,“你倒来管我?你在邺城待了三年,没见过夫子和师兄弟们发药行散吗?好好做你的学问,阿兄的事不用你过问。”
他言罢振袖去了,脚上麻质的六合鞋早湿得透透的,还偏挑积雪厚重的墙根走。一路歪歪斜斜如痴如醉的样子,简直让人悲喜难说。
弥生复坐下来,穿堂里有风迎头吹,直往袖笼里钻。她挪挪月牙杌子,挨到夹角里,低头描画围裳上的蔓草纹。枝叶纵横,牵牵绊绊点缀着素绢的镶边,看久了有些烦闷。
夫子服不服寒食散她不知道,但说起行散,有一回夫子盯着她,看了足有半盏茶工夫。当时她唬得噤在那里,不知是不是哪里做得不称他的意,缩着脖子等挨骂,谁知他又若无其事地绕开了。现在回过头想想,大概也是药后的行为失常吧!
晒得久了,有些昏昏欲睡。她撑着头合上眼,才要打盹,旁边腰门上有脚步声传来。梳着环髻的侍女福身行礼,“女郎怎么一人在这里?叫婢子好找!夫人筹备了笄礼时的冠服,叫女郎快些去看呢!”
她忙应了起身,跟着往园里去。谢家家大业大,甬道两侧栽了松树。雪后初晴,松针上积了好些凌子。叫风吹了一抖,簌簌落了满头。主仆两个嬉笑着护住衣领奔进楼里,站定了方扑扑雪末子,绕到厅堂后面去。
沛夫人站在衣架前里外打量钗钿礼衣,一寸一寸地抚摩过去,见弥生来了招招手,“快试试可合身。”说着,便和几个嫂子搭手把那窄衣宽博的华美衣裳给弥生穿上,又蹲着给她束抱腰,腰封两侧配上玉双螭压裙。沛夫人上下审视,脸上满足地笑起来,“我儿成人了,母亲心里欢喜呢!”
嫂子们一旁附和道:“阿家就盼着这刻,真真是十几年的心血。这身行头三个月前就开始筹备了,日后妹妹大了,要好好孝敬阿家才好。”
弥生自小就懂得撒娇邀宠,听嫂子们这么一说,立时响亮快活地应了声,扑进母亲怀里缠绵摇撼着,“阿娘疼我,我到哪里都不能忘了阿娘。”
“嘴上说得好听!”沛夫人道,爱怜地捋捋她的鬓角,“阿娘不求别的,将来给你配个好郎子,一辈子丰衣足食的,我就心安了。”
她不像别的姑娘,一提婚配就羞臊,反倒顺承道:“儿最听阿娘的话,阿娘就是给我指个癞痢,我也照嫁不误。”
众人皆笑,沛夫人道:“这点你比佛生强些,你那有气性的阿姊,这会儿不知怎么恨我呢!也罢,终究不是自己养的,隔层肚皮隔座山。把心吐出来,人家还嫌不够热乎!”
母亲提起佛生来,总是滔滔不绝,一腔的不满。弥生怕引她恼火,自己这头又抵触王潜,干脆趁着这当口说:“今儿初一,别提不快活的事。阿娘,儿有个不情之请,你同阿耶说,拿我配癞痢不打紧,只别配胖子。”她讪笑着,“儿怵肥肉,怕瞧久了要吐。”
她这话一出,沛夫人就知道她打什么算盘了。王家公子体胖出名,她大约是嫌弃人家。先头还百样听爷娘安排,霎时间就换了说辞,挑肥拣瘦起来。她伸手点弥生脑门子,“你这个人精,耍赖讨巧是头一等。你父亲和王家郎君是至交,两人同朝为官,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临时变卦,叫你父亲怎么同他交代?除非你聘的是慕容氏,否则人家得说你父亲毁约,背后要戳脊梁骨的。”
弥生老大的不愿意,“慕容家如今只剩两位王,一位是丧了妻的鳏夫,一位是我师尊。夫子在三纲五常内,嫁不得。阿娘说,莫非让我给人续弦,做填房去吗?”
沛夫人怪她口没遮拦,啐道:“才刚还说你大了,你哪里长大了?还是一副小孩心性!世上哪个做母亲的愿意眼看着孩子给人做小老婆去的?佛生再不济,好歹是康穆王爷的正头王妃。你样貌出身都在她之上,嫁得不如她,岂不惹人笑话!我算来算去,眼下只有王家好作配。嫁庶子是不成的,若嫁庶子,倒不如嫁旁系的王侯呢!”
弥生转过身来看几位嫂子,“阿嫂快给我说说好话!自己家里阿兄个个容貌魁伟,我配个痴肥的女婿,将来连娘家都不敢回了。”
那些阿嫂都是大家出身,三从四德高高供在头顶上,婆母的话没有一个敢反驳。小姑那里又央告,没办法只得圆融道:“不知正月十五九王殿下来不来,且听听殿下的意思。若是殿下也觉嫁得,妹妹听尊长的话,日后绝不吃亏的。”
这倒给她提了醒,她的婚事要经夫子首肯。如果夫子来不了,那么事情暂且要搁置下来。但万一来了,她计较着大约可以去那头求求情。夫子心再冷,总还看着三年的师徒情谊,不见得见死不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