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孙大先生比肩的地步。
甭管和浙军有没有联系,各地的督军都要发一份贺电过来,表示一下钦佩之情。
就像是绿林好汉都要在听到梁山那一刻,表现出无限的向往似的,用来表达其敬意。而且不同于广州临时政府的消息,对于王学谦和浙军,各地军阀都表现出一种纵容舆论的方式,大肆宣扬。
最先将王学谦的名声刷出新高度的是张作霖,这位东三省的主人觉得王学谦这个家伙的想法不太好猜测,在他和曹锟一决雌雄之际,还无法明确立场,这让张作霖很担心,万一在关键时刻王学谦参战,这对于奉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灾难。不如趁着这个机会给王学谦刷一下声望,一来可以让英国人警觉,将王学谦的精力托在长江以南;二来,张作霖也不喜欢英国人。这样一来就好办了,东北境内的报纸如出一辙地都开始宣扬起了王学谦在上海击败英国军队的壮举。
接下来,华中、西南的官方和报纸都相继对浙军这次海战给予了长篇报道。
连《川中纪闻》这种地方性的小报纸,都以正版的版面,在四川的犄角旮旯里传播着上海出了个王学谦,牛逼哄哄地把英国人的面子给踩在了地里。
这也是第一次,王学谦的名字走出浙江、福建和上海,走上了全国的大舞台。
而且和民国其他督军不同的是,大部分督军的名声在临省,或者全国传播都是以丑闻的形式,而王学谦可是刷了一层又一层的逼格。一举奠定了他在民国官场、政坛的反帝第一人的身份。而接下来,《申报》、《新闻报》接连报道浙江的工业复兴计划,推行教育普及制度,一些列的新政,良政,将王学谦的声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连王学谦自己看报纸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原先不过是只黑乌鸦,现如今,隐隐有种白莲花绽放的感觉。
在各地军阀混战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的督军能够为教育、经济这些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投入付出巨大的财政收入。这样的官员,在民国绝对是要被冠以一个民族复兴希望的政治家的美名。
那几位被王学谦打的鼻青脸肿的督军们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一个个脸色铁青,大骂道:“这帮人眼瞎了,军阀混战,王学谦什么时候错过了?”
舆论公关,这个词语被王学谦变成另外一种武器出现在民国的政坛,不得不说有偶然的契机,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民国的消息传播主要靠报纸,而控制了报纸的喉舌,也等于是将民众的眼睛而耳朵都已经控制了,接下来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