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能写,出?版了诗集、杂文和经义批注。
目前,经义批注卖得最好,因为这算是?他的科考心得,属于考试辅导书,假如当年的科举是?由他主持,这本能卖断货。
程丹若没看他这本,首先看他的杂文集。
杂文么,什么题材都有,其中就有对于“天理”的论述。具体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他对于“理”的看法,“随处体认天理”,他也是?心学的。
回?头问?了晏鸿之?,果真如此。
心学其实不止一家?,阳明心学外,还有白沙学派。王尚书是?岭南人,学的是?若水派的理论,和承自?李悟的晏鸿之?不是?一家?,却殊途同归。
且这两个人,曾是?同年。
二人同一年中的进士,晏鸿之?为二甲传胪,入翰林,王尚书二甲三十一,起点还不如他。
但?晏鸿之?因为李悟的死,愤而辞官,从此没有涉足官场,王尚书却心在社稷,决意留下,继续奋斗,经过数十年的宦海沉浮,终于成?为六部尚书之?一。
另外,同年的探花是?苏子思。
他和晏鸿之?的友谊就是?在翰林院结下的,只不过后来也辞官归乡,甚至出?家?,一心思考哲学去了。
看完杂文集,程丹若就理解为什么王尚书的诗那么豪放,直接“恨谢郎”。因为他看到了谢玄英的美,承认他的美,所以宣扬他的美。
这就是?“随处体认天理”。
至于许尚书,没错,他八面玲珑,维持朝廷平衡,正是?证明了他的政治主张:□□!
而心学提倡的个性解放,完全与此背道而驰。许尚书是?理学派的,并且认为应该抑制心学,重新稳固理学的正统地位,达到君臣和谐治世的美好世界。
病愈后,照例的读书日,程丹若听晏鸿之?讲完课,问?了他一个问?题。
“许、王之?争,和两派的理念分歧有关吗?”
晏鸿之?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感觉。”
程丹若说不出?所以然,只有一种模糊的预感,这种直觉来源于历史的大局观,也源自?她身处其中感受到的波澜。
“你身在内宅,对朝廷一无所知,未免空穴来风啊。”
晏鸿之?不曾作答,反而抛出?疑问?,“况且,是?真是?假,与你有何干系?”
程丹若说:“只是?有些担忧罢了。”
晏鸿之?:“噢